眾所周知,當下的汽車市場,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時刻,碳中和與智能化為汽車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中國汽車產業需要緊抓機遇、緊跟浪潮、優化布局,實現在全球汽車產業新生態的領跑。
6月28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與長城汽車聯合主辦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以“新機遇 新生態”為主題,對當下中國汽車產業的格局進行深度探討。
一組數據可以看出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飛躍進程——2020年,智能網聯乘用車銷量為3030萬輛,同比增長107%,滲透率從2019年的6.8%提升至15%,其中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25.3%,燃油汽車滲透率為14.3%。
盡管數據增幅明顯,但業內仍普遍認為:目前中國汽車產業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領域有一定優勢,但無論在技術層面還是產業層面,中國的優勢并不穩固。如今,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由政策驅動發展到“市場+政策”雙輪驅動的新階段,單靠企業閉門發展已經遠遠不夠。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表示,“新能源、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突破創新,汽車產業正成為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全球主要國家都已經圍繞汽車產業進行戰略部署。”張進華稱,“平臺和生態將是新型汽車產業競爭的核心,跨產業協同,共建技術平臺和產業生態,搶占未來汽車產業競爭制高點,是取得未來競爭優勢的重要舉措。”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也持相同的觀點,他更加犀利地表示,“新能源、智能汽車正在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新引擎,我們已經在這兩個領域具備了一定優勢,但窗口期非常短,稍縱即逝。外資品牌已經開始在全球加速布局,中國汽車品牌,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超越,只有在這三至五年的時間里,快速放大優勢,才有可能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這個新賽道上領跑。而且,中國汽車品牌的機會,只有一次。”
事實上,在企業和產業層面,中國的智能網聯汽車已經取得一定成績,但面對下一階段高質量的發展,仍需要結合中國特色。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坦言,目前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遇到五大問題。
首先,在國家頂層設計方面,缺乏重大行動計劃支撐、部分法律束縛產業發展;其次,產業發展方面,缺乏協同戰略引領、對跨界融合的特征理解片面;第三,關鍵核心技術方面,缺乏系統重構技術、基礎技術落后、基礎器件受制于人;第四,測試示范應用方面,網聯融合應用不充分、城市級規模化示范探索不足;最后,安全保障支撐方面,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體系尚不完備。
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建議,“目前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在頂層規劃、產業規模、商業化等層面日趨完善,但考慮到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特征及社會屬性,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需要更多本地屬性,也就是符合‘中國方案’的新產品。”

浙公網安備 33050302000602號